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知识

144
作者 十点课堂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21-01-28 10:34 字数 17234 阅读 1170评论 0
教你巧用心理学,过有效率的人生

  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知识

  米粒妈咪网小编分享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知识的美颜必修课,以供需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知识的美颜必修课的大家参考。

  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知识

  1.不要轻易把自己的目标告诉他人。

  当你把未实现的目标告诉他人时,大脑会产生一种自己已经达成目标的错觉和满足感。

  尤其是朋友和他人的提前祝贺,会让你把空谈错认为实践。从而让你松懈努力,更难完成目标。很多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著名的是Peter·Gollwitzer(彼得·歌伍兹)的心理学实验。

  人们常有一种错觉,以为对外宣布目标,公开做出承诺,朋友会监督我们,父母会给我们打气,所以我们便会更加努力。但一个悲伤的事实是,没人在乎你的目标,除了你自己。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把目标写下来(避免遗忘),制定一个合理详细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完成它。

  2.试图让每个人都满意的人最容易感到孤独。

  3.与积极快乐的人在一起会使你更快乐。

  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幸福具有感染力,与幸福快乐的人在一起会激发你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从而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

  有意思的是,打哈欠也具有感染力。比如当人们因漫长枯燥的会议或演讲而感到疲倦时,一个人打声哈欠,旁边的人也会不自觉地跟着打哈欠。

  4.假装自信会让你变得更自信。

  这其实应用了心理学上的自我暗示。在语言上,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可以,与人说话时响亮而清晰;在姿态上,表现各种充满自信的姿势,比如抬头挺胸、握手有力,目光注视前方。即使是模仿自信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你变得更有自信。

  在小李子和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猫鼠游戏》中,弗兰克(小李子饰演)转入新学校后,因着装严肃被同学欺负并被戏谑称为“代课老师”。

  为了惩恶扬善,弗兰克灵机一动,假装自己就是代课老师。他沉稳地走到讲台上,在黑板上用力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大声地介绍自己,声音洪亮,腰板挺直。

  刚刚踏入新学校的弗兰克其实是怯生的,但他积极地自我暗示,充分调动肢体语言,骗了所有人,甚至那个胆怯的自己。

  5.验证的需要是许多人遭受痛苦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大多数失败的表白。

  6.制作一个你喜欢的音乐播放列表,不断更新与完善它,确保这个播放列表给你带来好心情。

  音乐与人类情感紧密相连。以后听这个播放列表的时候,你总能有愉快的体验。

  7.你可以有高期待,但你最好能够承受高失望。

  这是心理学家Keith在拜欧拉大学公开课《爱情那些事》上说的话。意思是,我们对人际关系的失望往往来源于我们对别人过高或不切合实际的期待。当别人不能满足我们的期待时,失望和愤怒的情绪便接踵而来。

  然而外界是不可控的,可控的只有我们自己。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实现自我期待,而不是期望别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给一个人发条微信后,你心里会有一个期待,他会立刻回复我的消息。但这个期待是不现实的。别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不会及时回复,或者根本不想回复。

  而当你对别人没有期待或者降低期待,别人自然难以让你感到失望。你需要做的只是把自己的事做好,把需要说的话传达到就够了。

  8.你对别人的吸引力越大,你越容易逗他发笑。

  当你很难取悦一个人时,可能不是他笑点高或者为人高冷,很可能是他对你没有兴趣。

  9.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自我激励。

  工作或学习中,不断地告诉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这真的有用。

  10.与别人交谈时,请使用他们的名字或昵称。这会让他们更喜欢你。

  鸡尾酒会效应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声音嘈杂的环境里,我们的大脑会对周围的声音做出判断,选择性倾听重要的声音,忽略不重要的声音。而当有人喊我们的名字时,我们总能立刻注意得到。

  总之,名字对人们很重要,人们喜欢听到自己的名字。

  11.“假笑”也可以给你带来快乐。

  这一点是有科学依据的。研究发现,当人们故意做笑容的表情时,其相应的肌肉活动会骗过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愉快的体验。

  这在心理学早期的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有所解释。其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因为过于片面,而饱受批评。

  12.人们身体疲劳时会更诚实。

  撒谎是个力气活。高明的谎言不仅需要大脑的快速运转,而且需要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高度配合。

  Burkley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当人们在筋疲力尽的时候,更容易被说服。这可能是因为疲劳削弱了我们的意志力。

  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敌人用严刑拷打(比如不给吃饭,不让睡觉)的方式来获取情报,也是基于这个原理。

  13.睡眠不足会导致对糖的渴望。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项研究表明,睡眠不充足对饮食选择有直接影响:在饮食方面,我们倾向于选择垃圾食品(高糖高盐高脂肪),而不是健康的食物。

  研究人员发现,睡眠不足不仅会大大降低额叶的决策功能,而且会激发那些与本能相关的大脑活动。

  简单点说,睡眠不足会抑制我们的意志力,以至于在决策时,我们容易受本能驱动,选择口感好但不健康的垃圾食品。

  结论:(1)睡眠不足会让人思维迟钝、意志力减弱;(2)如果你想减肥或是保持好身材,一个高质量的睡眠是必不可少的。

  14.当人们谈论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事物时,他们看起来会更具吸引力。

  15.赞扬而不是批评是帮助别人进步的最佳方法。对自己也一样。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证实了这一点。

  正强化(使用正强化物:比如口头赞扬、物质奖励)可以塑造或加强个体的良好行为,比如孩子放学后认真写完作业,父母可以奖励孩子玩半小时游戏,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积极性。

  而惩罚(使用负强化物:比如批评、肢体暴力)虽然可以产生即刻的行为变化,但会诱发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

  比如,孩子期中考试的成绩不太理想,父母把孩子狠狠地揍了一顿,并威胁到如果期末考试没有达到目标会受到更大的肢体惩罚。

  可以预料到的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孩子会努力学习,实现父母的期待。

  但请注意,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带来的是消极低效的反馈。刊登在杂志《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一项研究表明,惩罚,尤其是涉及疼痛或羞辱的惩罚,通常不会带来很长久的效果。也就是说,惩罚带来的即可的行为变化只是暂时的,孩子很快便会回到之前的行为模式中。

  从这个角度来讲,“好了伤疤忘了疼”,也是同样的心理状态。

  同时,惩罚还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在期末考试之前,孩子如果感觉自己不能取的好成绩,他们可能会通过作弊等不正当手段(比如作弊)来获得好成绩,从而避免父母的惩罚。

  值得一提的是,负强化和惩罚并不是一回事。负强化是取消负强化物,比如不再批评、不再使用肢体暴力解决问题。而惩罚是施加负强化物,比如批评、使用肢体暴力解决问题。

  这是心理学考研的一个重要考点,通常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方式呈现。

  有意思的是,在《捉鬼敢死队》里,由比尔·莫瑞饰演的Dr. Peter Venkman也犯了这个错误。他误把惩罚(电击惩罚)视为了负强化。

  16.在互联网上花费大量时间的人更容易感到沮丧,孤独和精神不稳定。

  17.当我们过于详细地制定B计划的时候,我们的A计划失败的可能性更大。

  18.保护内部动机,正确使用外部动机。

  外部动机(比如物质奖励)虽然可以强化个体的行为,但会削弱个体的内部动机(比如兴趣爱好)。

  我们都听过“老人与孩子”的故事:一群孩子总在一个老人家门口玩耍,吵得老人睡不好觉。有一天,老人给他们一人十块钱,让他们再大声些,孩子们很听话,玩得更开心了;第二天,老人给的钱变成了五块,孩子们依然很听话;第三天,老人给的钱变成了一块,孩子们已经有点不满了。

  随着老人给的钱越来越少,孩子们的不满情绪越来越激烈,以至于最后感觉不值得,所以再也不在老人家门口玩耍了。

  孩子们一开始是因为兴趣在老人家门口玩耍的,但最后变成了外部动机——物质奖励,内部动机便得以削弱,而当外部动机消失后,孩子们便没有了继续在老人家门口玩耍的理由。

  当然,外部动机如果使用得当,也会发挥巨大作用。比如学习上的及时反馈:当你的成绩达到预先指定的目标后,老师当众表扬,父母带你大吃一顿,这些外部动机对你的日后学习便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内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主要的内部动机有兴趣爱好。

  兴趣和快乐、成就感紧密相连。当我们做某事时感到快乐,我们会更喜欢做这件事。而当我们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后,我们会更用心地做好这件事。

  总之,良好的外部动机对当下的学习或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强大的内部动机却是持久成功的关键。

  19.当有人给你建议时,回答“你是对的”,而不是“我知道”。这听起来更好,更让人舒服。

  20.如果你反复批评别人喜欢而你不喜欢的东西,他们并不会停止喜欢它,他们只会停止喜欢你。

  比如你女朋友喜欢看综艺,而你天天批判综艺没有营养,这并不会打击她对综艺的兴趣,只会打击她对你的兴趣。

  心理学家扎荣茨认为,情绪相比于思维更具有即时性。所以即便你很理性地列举综艺的种种弊端,别人仍然会“感情用事”。

  人是肉身和意识的集合体,当你讨厌别人的喜好时,别人会下意识地默认你讨厌她本人,进而发生无畏的争吵。而大多数的争吵,最终跟最开始引起争吵的事情大都没有关系。翻旧账、发泄情绪、自私心……综艺只是一根导火线,两人更深的矛盾渐渐浮出水面。

  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在自己舒服且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对方带来快乐,这是最低程度的幸福的保证。

  21.想完全吃透某个知识点,你只需要把它讲得别人都能听得懂。

  记忆存储的有效方法是复述。复述分为两种: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

  机械复述将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但不能加强记忆,比如在我们中学时期,死记硬背语文教材里的文章,但是很快就忘记了。

  而精细复述将记忆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这是加强记忆的最有效方法。

  而当你想把一个知识点讲得通俗易懂时,你不仅要吃透该知识点,还需要应用它,举例子,甚至举一反三,这样别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当别人能很好地理解时,就说明你完全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也体现了中学时期我们老师反复强调的知识框架的重要性。在建立良好的知识框架的前提下,当我们学习新知识时,只需要把它与原有知识进行联结,也就是并入知识框架内,这样新知识更容易理解掌握,自然更不容易忘记。

  22.从心理上讲,我们倾向于忽略那些关心我们的人,而更多地关注那些忽略我们的人。

  基于此,我们应该把精力和时间用在那些真正在意我们的人。

  23.遇到困难且无人帮助时,和自己说话可以使大脑更有效地工作。

  在我们小时候,做一道较有难度的数学题时,比如12x6,我们会一边掰手指,一边说着话,比如2乘以6等于12,1乘以6等于6……然后顺利将这道题解决掉。而这种自问自答(自言自语)或不出声的思考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内部言语。

  事实上,根据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研究,成熟的思想是基于内部语言发展起来的。通常,人们在解决困难的问题时便会使用内部语言。

  我们思考的时候,使用的就是不出声的内部语言。而当你把思考的东西以语音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大脑会对你说的话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核,思维会更加敏捷和缜密。

  这一点,不论对于小孩和成年人都颇有教育意义。

  心理学家Meichenbaum指出,对于小孩子,数学老师在讲题时,可以一边在黑板演算,一边大声地讲述自己结题的详细步骤。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老师在完成必要步骤时的思维过程,并模仿之。

  而对于有轻微强迫症的成年人来说,比如出门后总确认有没有锁门,可以在锁门的时候对自己说“我已经锁好门了”。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24.目标越具体,越容易实现。

  相对于空泛的目标,比如我要改变世界,我要看很多书,我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具体的目标更容易实现,比如我今天要读50页书,我今天要跑步5公里。

  目标越具体,我们的印象越深刻,我们也就会越看重对自己的承诺。

  25.锻炼自己延迟满足的能力。这是长久成功和幸福的关键。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Walter Mischel(沃尔特·米歇尔)设计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作为被试。摆在他们面前的有小孩子喜欢吃的小零食,比如棉花糖和小饼干。实验的自变量为小孩子可以立刻选择吃掉棉花糖,也可以等到研究人员一会儿回来后再吃并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

  研究发现,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等待的过程非常煎熬,以至于绝大部分孩子很快便放弃了,选择吃掉零食。到最后,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儿童克制住了自己,为了得到奖励而等到研究人员回来。

  主试米歇尔后来扩大被试数量,并进行长期跟踪发现,选择立刻吃掉零食的孩子在学习中会面临更多问题。比如更大的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耐心和定力较差。而那些为了得到奖励而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的孩子,在日后的学习和事业中均获得了更高的成就。

  有意思的是,Johnson针对肥胖与延迟满足的关系上的实验研究表明,肥胖程度与延迟满足能力呈显著相关。可以说,延迟满足能力越差,肥胖的可能性越高。

  、这种为了长期利益而选择牺牲短期利益的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延迟满足。值得一提的是,延迟满足不是故意让孩子瞎等待,或者是压制他们的欲望,而是锻炼他们为了长期利益而去主动克服当前困境的能力。

  延迟满足的能力看起来很难培养,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如在学习的时候,收到一条消息,你可以打开手机去聊天,也可以等学习完再与朋友畅聊;

  再比如,你是一个自媒体博主,难免遇到一些网络喷子在评论区里对你大放厥词,甚至破口大骂,你是为了长远利益而保持谦卑风度所以忍一时风平浪静,还是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和他对骂,甚至调动你的粉丝去攻击他,让读者看到你性格黑暗的一面。

  其实,做好这些小事,都是在锻炼我们延迟满足的能力,为以后做大事做准备。

  备注1:参考书目与文献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高等教育出版社《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解析》、张黎黎《中国学生的学业延迟满足研究》。

  [1]Zola-Morgan,S.,Squire,L.R.,Alvarez-Royo,P.,&Clower,R.P.(1991).Independence of memory functions and emotional behavior.Hippocampus,1,207-220.

  [2]郝春东, & 刘晓燕. (2006). 延迟满足的研究方法、理论及现状. 心理发展与教育(03), 122-126+130.

  心理学知识请关注米粒妈咪课堂获取更多 心理学知识及相关课程。


心理成长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