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效应 人际交往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144
作者 十点课堂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21-08-11 09:31 字数 8772 阅读 710评论 0
教你巧用心理学,过更有效率的人生

  人际交往心理学效应 人际交往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人际交往心理学效应有哪些?下面跟随米粒妈咪课堂小编整理分享人际交往心理学效应供大家参考。

  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小贴士:两个人交谈要注意节奏,要点在前面的三十分钟充分交流,切忌铺垫太长。如果你发现对方已经开始看表,或者注意力分散和东张西望,你的谈话就要准备收场了。收场的时候把你的观点再总结一次,这样效果更好。

  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被称之为“南风效应”。

  小贴士: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同一目标,但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我们可以看到,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想想如果学学“南风”,两人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

  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这种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被称之为“霍桑效应"

  小贴士: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增减效应

  实验:测试者为八十名大学生并分成四组,每组被测者都有七次机会听到某一同学对他们的评价。其方式是:第一组为贬抑组,即七次评价只说其缺点不说优点;第二组为褒扬组;第三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四次评价其缺点,后三次评价其优点;第四组为先褒后贬组。当四组被测者都听完该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心理学家要求他们说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结果:最喜欢该同学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这种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的心理效应,被称之为“增减效应"

  小贴士: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地表达对别人的欣赏,或逐步展现自己的优势,不断增加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度。但不能照搬“增减效应”。因为我们在评价人时,所涉及的具体因素很多,仅靠褒与贬的顺序变化不能说明一切问题。否则会弄巧成拙。

  登门槛效应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让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自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大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人同意。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大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人同意。这种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的心理效应,被称之为“登门槛效应”。

  小贴士:当我们身边的`朋友有某种难以容忍的坏习惯时,我们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朋友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

  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凌晨,在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回家的路上遇刺。她大声呼救。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灯,打开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再次出现,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和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如果是一个人被要求多带带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人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这种心理学效应被称之为“责任分散效应”

  小贴士:领导者将任务交于某个团队去完成时,一定要指定好每个人的任务。这样才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作为初入学生组织的还是小白的你,这一点尤为重要。懂得权责分明,你就能更好的组织活动。也许下一任领导就是你!

  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又急需一批军人。于是就决定组织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家对犯人进行战前动员。训练期间心理学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进行说教,而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

  信的内容为叙述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自己如何改过自新等。信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这种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的心理学效应,被称之为“贴标签效应”

  小贴士:步入大学,我们会加入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组织。在这里,我们会与其他同学或干事有长期共事的经历,在这当中我们可以给对方适时贴一些标签,比如“你真能干!”“你做事很有条理”等,这样可以更好调动他的积极性,潜移默化成为你说的那个样子。也拉进了同事之间的关系。

  预期效应

  心理学家做了个实验。首先,当着猴子的面,把香蕉放进了两个带盖子的容器中的某一个,再用挡板挡住猴子的视线。猴子很准确地从装有香蕉的容器中找到食物。第二次,在挡住猴子视线的时候,把香蕉换成了猴子不喜欢的莴苣叶。结果,猴子又跳又叫,大发雷霆。如果实际与预期相符,将加强预期的作用力和可信度。如果预期良好而实际不符,将给人带来认知的失调,从而改变原先惯有的行为。这种心理学效应被称之为“预期效应”

  小贴士:给他人一个好的预期,即给人一个好的承诺,却不实现它,倒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做出承诺。别以为这是老生常谈。我们要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打交道。当我们给人一个好的预期并实现了它时,会给对方留下很好的行为印象。否则,不仅让别人失望,更会觉得你这人很不可靠。

  本文为:人际交往心理学效应敬请参考,关注米粒妈咪课堂获取更多心理学知识及课程!

心理成长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