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训诫与斥责成了家庭教育的日常,后果......

144
作者 黛色染妆浓眉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9-05 09:30 字数 6249 阅读 1534评论 0
欢喜识字—好看好玩的汉字审美启迪课

地球人都知道,总是指责和训斥孩子是不对、不好的。甚至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暗暗会有一个小声音在提醒自己,与孩子沟通时切记好好说话。


但很多时候,当我们被“愤怒”冲昏了头脑,还是会不时说出伤害孩子的“利刃”,教育可悲的成了训诫和斥责的“代名词”。

 

仔细回想一下,有没有在不经意间,对孩子“口不择言”得说出下面这些话? 或者耳听身边家长们此类的言语“暴力”?

 

“又犯这样的错误,跟你说多少回了,你怎么就是不听!”

“还不快点,做什么都这么慢!”

“你怎么就不长点记性呢?总是丢三拉四的!”

“你早该知道这样做不对!”

“不听话,整天自以为是!我怎么就生了你这样的孩子!”

“你从来就没有让我省心过!”

 

长此以往,这样“粗暴”的言行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与伤害?长期被斥责的孩子会成长为怎样的自己? 


让孩子产生“我是不好的”的错误自我认识


当家长训斥孩子的时候,就像一个“不容情”的法官, 代表了权威和正义, 不可顶撞与冒犯,所说的字字句句刺耳锥心,比威胁的杀伤力更为“凶猛”。


训斥的本身是拒绝,阻绝了支持与帮助,这不仅仅是冷漠的关上门,更增添了从门内拖到门外的“暴力”动作。

 

孩子难免会“犯错”,有时候甚至孩子本没错, 是家长小题大做、鸡蛋里挑骨头,或是把只要没听我的、与我想的、要求的相违背的行为,都视为了“错误”。

 

大人们也常常会有“超前”的忧虑,会害怕如果不严词纠正孩子的言行不当,孩子便会一路违反社会纪律、规范,给他人造成不便下去。


但如果因为家长们这样的“担忧”,而去带着预防孩子变坏的“眼镜”或假设去看待孩子,我们满眼看见的,都是孩子的“错”!

 

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批评孩子的具体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不用急着去给孩子“定性”。


更应谨记,如果孩子动不动就受到责备或训斥,那会令孩子产生是自己不对、不好的消极认知,一旦形成这样“误导性”的自我概念,就像是自己给自己“判了刑”,孩子难以自我翻身。



孩子会变得畏缩、犹豫,不敢尝试


训斥和指责并不能给到孩子真正的帮助,训斥只是用异常激烈的方式,对孩子的不当行为予以批判。


至于什么才是恰当、正确的言行?怎样做才是对的?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才是家长应该给予,也真正能帮助到孩子的,同时还能让孩子“举一反三”,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便知晓如何处理。

 

训斥和指责是破坏性的,而具有建设性、正向的是:教导、传授孩子正确的方法,帮助他分析问题,了解自己言行的“前情后果”,从过失中总结教训并习得新的方法。

 

总是被斥责的孩子会变得畏缩、犹豫,因为害怕犯错,不敢冒险尝试新的领域。


这样的人生不舒展、不开心,如果别人的生命如蓬勃生长、茂盛向阳的花草树木,总被斥责的孩子,便像是被盐水渍过的蔬菜,总是蔫蔫的。

 

总被训斥的孩子没有自尊可言, 因为他们没有得到父母的尊重

没有自信,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信任

惶惶不安,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接纳


家长们这种拒绝、不接受、不认可的态度,长期累积,孩子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可以被接纳、值得父母去爱。


没有自尊和自信的孩子,会不自觉地讨好别人,不断地为自己的言行解释或道歉。


也有孩子会变得“强势”起来,总挑别人毛病,看别人缺点,指责和训斥也会变成他的“拿手好戏”。


因为在他“尚不丰沛”的人生字典里,没有赞许、认同、表扬、夸奖,他会认为把别人的“错误”挑刺般的一一列举,并误以为这是对别人负责。与同伴的交往,也会变得大大得“不顺”!


孩子会养成自责的习惯


受够斥责的孩子,时时事事进行自我反省会变成他的“日常”:我刚才是不是说错话了?刚才那事是不是做得不对?如果总是把目光着眼于向后看,他如何向前?

 

“惯性”自责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首先会想到该由谁来负责、“认罪”,而不是去解决问题。也非常容易被他人“稀松平常”的话惹恼,这就是“恼羞成怒”的得来吧。


越是自责的人,越不容易大大方方地承认错误,反而找尽种种理由和借口推卸责任,自责的人也容易责备他人,总把人往坏处想,伤人也伤己。


隐形的责备,

更容易让孩子感到被贬低


21世纪的家长,已很少用憎恨的语气来训斥孩子了,不过,各种隐性的指责还是“屡见不鲜”!

 

常常会听见家长纠正孩子:这样不对,那样不好,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大一点的孩子会“反抗”妈妈,说她唠叨、烦人,站在妈妈的角度上,这可能是关心,是提醒,怕孩子出错,没有什么问题呀?


但细思极恐哦,这样“纠正”的前提,就是认定孩子会出错,孩子是无能的、笨拙的、易犯错误的,因此不能信任,必须不断提醒

 

孩子会敏感地体察到,甚至家长自身都没有觉察的这个“前提”,会感到厌烦,如果孩子常常说:“行了,你怎么知道我不会?”、“别说了,我早知道了。”这是一种有声的“反抗”,也是一种“无声”请求:请相信我能做好吧!



写在最后


孩子对家长是持有仰视态度的。


在家长面前孩子是弱小、幼稚、没知识、没本领的“弱势群体”,所以孩子会谦虚、热诚、信赖地向家长汲取“养分”!


好好说话,高效沟通,是要以孩子能听懂、易接受、不受伤的方式让孩子幸福成长。

 

道理听了那么多,真正做到一点都不容易

这时候,你需要推一把

家庭教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