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高考政治考试说明

144
作者 wq1017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4-24 09:30 字数 47463 阅读 866评论 0
给孩子的手机管理课,10个行为塑造法培养孩子自控力

2013年江苏高考说明:思想政治科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科(江苏卷)的命题将继续遵循“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原则。

命题将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注重考查考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在遵循国家统一考试要求的同时,适当体现江苏特色。

命题将坚持能力立意为主导,在命题形式上做到以稳为主,稳中有新;充分体现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选拔性,使试卷既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又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新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确定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得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重大时事和有关信息。·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能够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够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4.论证和探索问题·能够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能够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能够用顺畅的语言、清晰地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范围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和“时事政治”。选考内容为“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两个模块,考生可根据本人的选修情况,选考其中一个模块。现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对考试范围和要求具体说明如下:

必考内容

经济生活

1.生活与消费

(1)货币

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纸币的流通规律

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2)价格

供求关系与价格

价格与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3)消费

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与经济制度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大力发展生产力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企业与劳动者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

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劳动和就业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投资理财的选择



我国的商业银行及其主要业务

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

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四种投资理财方式

3.收入与分配

(1)个人收入的分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财政与税收

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种类

财政收支

我国财政的作用

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和作用

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

(2)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和影响

跨国公司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公民应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3)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

公民应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2.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权力的行使和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际组织的含义及作用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文化生活

1.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的要求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生活与哲学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探究世界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2)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系统优化方法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实质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性的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2)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时事政治

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选考内容

经济学常识

1.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分配理论

斯密关于市场作用与自由放任的基本观点

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分配理论

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重大意义

劳动二重性学说及其意义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作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3.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影响和实质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及影响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三种典型模式的主要特点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列宁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主要观点

《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和影响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认识过程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及其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1.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国家与国家性质

专政与民主

国体与政体

代议制

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和总统制

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

维护主权国家的统一

国际组织的分类和作用

2.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特点及实质

法国的国家机构、法国政体的运行与特点

英法两国政体的异同

英法两国政体不同的原因

3.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制

美国联邦制的特点和利弊

美国政党的特征和两党制的实质

美国的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

美国三权分立制的利弊与实质

美国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及其政治作用

4.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模式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措施

5.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和作用

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职能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和作用

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与欧盟的合作与交往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二)试卷内容比例

经济生活约25%

政治生活约15%

文化生活约15%

生活与哲学约25%

时事政治约10%

选考部分(经济学常识或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约10%

(三)题型及比例

单项选择题55%(33题,每题2分)

简析题约30%(必做题2题,选做题2题中选做1题,每题12分左右)

探究题约15%(1题,18分左右)

(四)试题难度

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组成,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四、典型题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的根本任务是

A.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B.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C.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D.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解析】本题为纯时政题。试题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为背景,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理解的素养。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A、C两项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内容,B项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D项正确。

【答案】D

2.2010年11月28日,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决定,和某国际组织一道向爱尔兰提供85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帮助其应对债务危机并遏制危机蔓延。该国际组织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贸易组织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银行

【解析】本题为时政题。2010年11月11日,爱尔兰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9%,比欧元区信用等级最高的德国国债高出近7个百分点,创下自欧元1999年诞生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爱尔兰政府从金融市场筹资的借贷成本已高得难以承受。为帮助作为欧元区国家的爱尔兰应对债务危机并遏制危机蔓延,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2010年11月28日决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道向爱尔兰提供850亿欧元资金的支持。试题意在考查考生对这一国际时事的了解。

【答案】A

3.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5%。银行有自动转存业务,存款到期不取,会自动将利息并入本金再转存一定年份。叶先生将10000元现金存入银行,他选择“定存一年自动转存一年”方式所取得的利息是

A.700元B.712.25元C.350元D.356.13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并有针对性地调动所学经济知识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涉及的考点主要是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结合题干材料计算出第一年利息=10000×3.5%×1=350元。第二年转存后利息=10350×3.5%×1=362.25元,两年取得的利息=350+362.25=712.25元。A、C、D项(计算结果)错误,B项正确。

【答案】B

4.图2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

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本题针对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现象,设置直角坐标系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考查考生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理解以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应成正方向变化,同时收入差距扩大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超过x1效率反而下降。因此①③表述错误,②④表述正确。

【答案】D

5.31.甲组同学撰写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有?《关于宗教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发挥宗教团体在赈灾救济中的社会功能》、《论农村信教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新时期爱国宗教人士的培养研究》?据此推断?甲组的研究主题最可能是

A.我国如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B.我国如何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我国宗教如何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D.我国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解析】本题以探究性学习的形式考查考生快速、全面、准确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并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整合所获信息的能力,涉及的考点主要是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题干材料显示,甲组同学的论文参考文献大多是与“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容相关,如此看来B、C项与题干无关,A项与题干有交叉,只有D项准确地反映了甲组同学的研究主题。试题形式新颖,让考生在考试中体会探究的过程性。因此A、B、C均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答案】D

6.2011年4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中国海南会晤并发表了《三亚宣言》。针对当前西亚、北非以及西亚地区的动荡局势,宣言主张冲突各方应通过和平手段和对话方式解决分歧,衷心希望相关国家和平、稳定、繁荣、进步。这表明()

A.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B.每个国家都尊重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

C.维护世界和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解析】本题以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会晤并发表《三亚宣言》为背景,考查考生对主权国家、当今时代主题及我国外交政策的了解。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A项与题干无关,B、D项表述错误,C项表明了题干内容。

【答案】C

7.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牵挂着我们的一生。然而,只有离乡的人才会想回乡;只有离乡的人才会发现故乡愈难回,乡愁便愈深。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认识来自实践的需要④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以乡愁为话题设计跨模块试题,涉及的考点主要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等,考查考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相知识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离乡的生活实践使人们产生对故土和家乡的眷恋与思念,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乡牵挂着我们的一生”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因而①②符合题意。题干没有说明实践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究和研究,也没有强调先进文化的感染力和感召力,③④都不符合题意,因此BCD项排除,A项正确。

【答案】A



8.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以我国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材料,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等知识点的理解,并引导考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③说法不妥,因此正确选项为C。

【答案】C

9.平面与圆锥面相截,截口的几何特性随平面与圆锥轴线的交角而变化。交角是直角时,截口是圆;稍变一点,圆变成了椭圆;再变,过了一个关键点,椭圆就变成了抛物线。截口的这种变化过程包含的哲理是()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②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③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④质量是量变的必然结果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选取“数学中平面与圆锥面相截,截口的几何特性随平面与圆锥轴线的交角而变化”为素材命题,考查考生对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整体与部分等知识的理解和调动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信息“直角,圆;稍变一点,椭圆;再变,抛物线”,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结果”。③④与题意吻合,①表述不准确,②与题意不符。

【答案】D

10.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D.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解析】本题以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为话题,涉及的考点主要有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人们从接受“慢生活”理念到加入“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活动中去,认真践行“慢生活”的理念,反映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这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的体现。哲学来源于人们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B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也不规范,亦不合题意。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能简单地将生活智慧等同于哲学。故排除B、C、D选项,A项正确。【答案】A

(二)简析题

1.近年来,中国长期保持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由加工贸易形成的贸易顺差占80%左右),为此,美国方面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以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2010年底,亚洲开发银行发表了一份题为“iPhone是如何扩大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按两种不同的原则计算了2009年度由iPhone所产生的中美贸易差额,得出不同的结果,具体见表一、表二。报告揭示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真实状况:美国苹果公司把iPhone制造环节分解到六个国家的九家企业,然后将高附加值零部件出口到中国,在中国组装后再出口到美国进入苹果公司销售网络。一部iPhone成本为179美元,其中在中国产生的附加值仅为6.5美元。

(1)将表一和表二中的A、B两处数据补充完整,并概括出上述材料所揭示的问题。(8分)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人民币升值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4分)

【解析】本题以中美贸易不平衡和美方施压人民币升值两大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结合亚洲开发银行题为“iPhone是如何扩大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研究报告设置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第一问要求考生按照原产地原则和附加值原则,分别计算出在iPhone贸易中中国对美净出口值,在考查考生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美贸易结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的同时,特别注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发现并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的能力;第二问紧紧围绕中美汇率争端进行设问,主要考查考生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并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试题从内容到形式,既新颖流畅,又具有浓厚的经济生活气息。

【参考答案】(1)A:19.015,B:-0.48

1;问题: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②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③产业结构不合理,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2)①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由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决定的;②中国对美出口以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人民币升值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两国贸易结构。

2.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达到2.5亿,占网民总数的48.7%,政府部门通过认证的新浪微博覆盖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微博在多起公共事件和公共讨论中,充分展现其及时传播信息、快捷发布言论和反馈舆情的功能。对此有网民认为:微博是健康的现代沟通渠道。

(1)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评析材料中网民的观点。(8分)(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用好微博。(4分)

【解析】本题以快速发展的微博为话题,向考生传递了政务微博有助于改进政府与公民、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提高政府的服务交通等信息。第一问以网民的观点为切入口,考查考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准确地选用“知识库”中有关辨证法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评价现实问题的能力、完整地理解和阐述观点的能力,能力要求比较高。事实上,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民“随心所欲”的空间更大,微博客观上存在消极不健康因素的信息需要考生在答题过程中整合进来,这是选择运用“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并正确答题的关键。第二问围绕如何用好微博从《政治生活》角度设问,侧重考查考生能否清晰把握政治生活的能力。从如何认识微博到如何用好微博,两问之间具有隐秘的逻辑递进关系。

【参考答案】(1)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②该网民的观点指出了微博健康的一面,看到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忽略了其不健康的一面,即事物矛盾的次要方面。③对微博既要看到它的主流是积极的,又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还应认识到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2)①公民运用微博传递信息、发表言论,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②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保障公民通过微博真正享有和行使权利;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通过微博实现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3.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讲。他指出,亚洲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发展问题依然摆在亚洲人民面前。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迎机遇和挑战等。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6分)

(2)“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解析】本题以亚洲博鳌论坛年会为背景,材料和观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综合性。重在考查考生调动《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使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惠及所有国家,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从《文化生活》的视角看,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多样文明,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世界各国的发展既是不平衡的,有自身特色和历史传统,又存在巨大差异;因而各国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加强合作、共迎机遇和挑战,有利于维护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实现多赢。“包容性发展”蕴涵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试题既考查了考生对重大时事的把握情况,又考查了考生有针对性地调动知识阐释社会热点的能力;既考查了考生对信息的归纳能力,又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问题的演绎能力。

【参考答案】(1)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②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博采众长、交融发展。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世界各国的发展既是不平衡的,有自身特色和历史传统,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世界各国在差异和包容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

4.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而把塞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已开采过的矿井中,然后,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并且听任私有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再挖出来,那末,失业问题便不会存在,而且在受到由此而造成的反响的推动下,社会的实际收入和资本财富很可能要比现在多出很多。……挖窟窿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1)概括上述材料所揭示的理论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评析。(6分)

(2)凯恩斯在上述材料中的理论观点对当前我国经济实践有什么启示?(6分)

【解析】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理论的提出开创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先河。本题以教材中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一段论述为素材,考查考生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经济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第一问要求考生归纳概括材料中所表明的凯恩斯关于扩大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对其主张要进行辩证的分析;第二问要求考生创造性地运用凯恩斯理论,发现当前我国经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的正确对策。

【参考答案】

(1)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增加投资,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评析:凯恩斯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2)我国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我国政府应当根据国情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有效需求,如扩大消费、刺激民间投资等;政府投资要注意提高效率。

5.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遍布于太平洋周围,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经济体。近年来,该组织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亚太经合组织也面临着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问题,在消除经济技术合作障碍、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难以达成共识。2011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1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讨论了所有成员关心的“如何走出衰退、进入新的经济循环冶议题。中国强调,各成员应通过此次会议努力推动亚太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经济技术合作,实现各成员平等互利。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多年来,日益扮演着重要角色。

(1)依据国际组织的分类方法,列举材料说明亚太经合组织分别属于何种类型。(6分)

(2)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如何推动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走出衰退、进入新的经济循环“。(6分)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是我国参与的各类国际组织中程度最为深入、影响作用最为深远的国际组织之一。中国国家主席出席了多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就全球及地区形势、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阐述看法和主张,为会议的成功举行发挥了积的建设性的作用。本题从亚太经合组织第1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议题切入,第一问从国际组织的分类层面考查考生对亚太经合组织的了解,试题改变了对选修模块仅作”识记“与”知识再现“要求的考查方式,灵活巧妙地考查考生提取背景材料信息、有针对性地调用教材知识做出判断的能力。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如何推动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走出衰退、进入新的经济循环“,旨在考查考生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提出体现科学精神的见解的能力。

【参考答案】(1)成员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在地理范围上属于区域性国际组织;成员主要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性质上属于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加强了区域经济合作,在职能范围上属于专门性国际组织。

(2)通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推动各成员以磋商、论坛承诺等方式处理分歧,寻求利益汇合点;循序渐进地推进自由贸易,深化合作内容;通过中国自身的发展,促进旧秩序的改革,推动各成员走出衰退,进入新的经济循环。

(三)探究题

1.如今,人们关于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意识日渐浓厚。然而,更多的人把过传统节日当成普通假日来休闲,过节缺少文化内涵(即通常所说的”文化味冶)。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重视弘扬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比,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令人忧心的问题。

传统节日文化由主题、习俗和仪式等组成,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由于时代变迁,特别是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后,农耕社会所形成的许多节日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青年人的文化诉求不相适应。这在根本上形成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冲击。

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淡漠,更喜欢过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等。他们对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仪式感到繁琐,对诸如贴春联、中秋赏月等传统习俗的内涵认识模糊,甚至对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主题缺乏了解。

一些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文化的经济价值,对如何度过传统节日缺乏适时的引导、组织和资金支持。以前过节时城乡基层组织还开展文化气氛浓厚的节日文艺演出等活动,现在很少看到这些渗透文化内涵的热闹场景。

当然,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味并不是说要照搬旧时的习俗和仪式。我们要在继承传统节日的核心主题中,变革过节的方式。现在确实也出现了多样化过节方式,比如拜年用电话、短信、视频等表达问候,清明节用植树、献花、赋诗等寄托哀思。但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新载体、新形式、新民俗如何才能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节日的文化意义,让人们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导致目前过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原因。(6分)

(2)针对人们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假日来过的现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出建议。(6分)

(3)端午节即将到来,请你设计一个有助于吸引中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活动的意义。(6分)

【解析】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本题以这一重大社会热点为背景,选择的话题既关系到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又与考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此引导考生结合材料按照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实践提升的思路,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角度围绕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展开研究。试题涉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的知识点,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我国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我国财政的作用、市场调节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文化继承与发展等。

试题打破了“三段式”的呈现方式,在一个具有整体性、连贯性的情境下,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运用各模块知识探究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特别是第二问,着重考查考生通过整合《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知识解决问题的智慧,充分体现了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思想政治高考步入考查学生学科素养的轨道。

【参考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农耕社会形成的传统节日文化缺乏现代元素,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生产方式下人们的文化诉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致使人们对节日文化的价值缺乏全面认识。

(2)政府要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充分发挥财政对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支持作用。发挥市场作用,引导企业开发具有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的产品,加强节日文化的传播。城乡基层自治组织通过民主管理,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传承。

(3)主题活动示例:以“重读《离骚》,追思屈原冶为主题的阅读节。

活动意义: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某校

高三(1)班同学决定开展以”让夕阳更红“为主题的

探究活动,请参与其中。

材料一:关注养老困境同学们了解到,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养老院费用相对较高,多数老人希望在家里养老,但大多数子女因忙于工作使老人得不到妥善照顾,所以空巢老人逐渐增多。政府为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的目标,一方面加大投入推进养老事业发展,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养老事业,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1)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企业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养老服务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6分)

材料二:破解养老难题

在一个养老示范社区,同学们发现,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既能满足老人在家颐养天年的要求,又能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老人向同学们介绍了社区服务状况:政府兴建的社区医院近在咫尺,统一培训的养老服务人员技能熟练,服务周到:“老年活动之家”里图书室、微机房等文化设施齐全;进驻社区服务中心的企业提供优质价廉的家政、理发等多种服务项目……

(2)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大力推广该示范社区养老模式的意义。(6分)


材料三:弘扬敬老美德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江苏省正在实施“快乐万年精神关爱行动。”同学们认为,我们不仅自己要做敬老爱老的文明使者,还应号召更多的人践行敬老美德,在全社会营造敬老助老的氛围只有道德行为,才能给生命以美的尊严。

(3)试为电视台设计一条激励人们走进社区、践行敬老爱老美德的公益广告语,并从《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角度各选一原理说明广告语的设计依据。(6分)

【解析】本题以人口老龄化为背景,从养老困境、示范小区养老经验等方面切入,引导学生对养老问题进行思考,试题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原则,极具时代感和现实性,突出能力立意,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凸显了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试题根据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一般程序展开,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践行美德等接近学生生活的方式来呈现,引导学生从关注养老困境、破解养老难题、弘扬敬老美德三个层次逐层探究。试题涉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的知识点,包括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市场调节的作用、就业的意义、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工作的宗旨、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途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意在考查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信息,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剖析材料、探究实际问题,创造性地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

【参考答案】

(1)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话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传统养老观念制约了养老市场消费需求的扩大。居民消费受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制约,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制约了养老消费需求的形成。

(2)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就业,调整产业结构,能够充分发挥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体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3)答题要求:

广告语应具有激励功能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功能,语言简练。

依据的原理切合所设计的广告语。

答题示例:

广告语:参与社区敬老活动,点燃心灵美德明灯。

《生活与哲学》依据: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文化生活》依据: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周记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