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退休教授6000字怒怼幼升小“牛蛙战争”,三岁开始备战,六岁得抽动症,你怎么看?

144
提问者 lucker3
2018-03-09 10:24 悬赏 0财富值 阅读 486回答 2

在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是青蛙。为了备战“幼升小”,往往从3岁开始,就被家长打鸡血,以便赢得这场“牛蛙战争”。一位上海老教授发6000字长文怒怼幼升小的“牛蛙战争”,文中指出他的外孙就是从三岁备战“牛蛙战争”;每一天都要学习各种跨年龄层的知识,孩子的妈妈对孩子每天每周每月都有不同的学习考核标准;孩子上学时,甚至家长的工作、体重也是学校对孩子的考核范围。最终,孩子因压力患上了抽动症,在面试学校时面试失败。三年努力付诸东流,孩子的状况也没有好转。这种教育现象你怎么看?

登录 后发表回答
命比纸薄心比天高
2楼-- · 2018-03-09 10:34

首先我想说这个事情看的真的是挺痛心疾首的,也非常惋惜这个孩子。

从暑假里面的一个娃一天上九个培训班,到朋友圈热议的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到之前的微信群里老师怒踢家长。这样的事件竟然是越演愈烈。到今天的牛蛙爷爷。

狄更斯在其《双城记》开篇中说: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回顾一下事件的本身: 一位68岁上海退休教授红了,源于撰写了一篇名为《牛蛙之殇》的文章。  老教授炮轰了幼升小”牛蛙战争”,字字扎心。撰写此文的退休老教授更是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牛蛙外公”~

节选:

牛蛙之殇 

 我今年68岁在国家级研究所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也倔强了一辈子,素不服老!但刚刚,在我6岁外孙身上,全家人一场耗费3年的“牛蛙战争”,以失败告终。 现在,我觉得不止我的脸上、心上,连这些文字的样子,都长满了苔藓与皱纹。  

尤其当时从医院回来,看着才6岁大的外孙,仿佛天真的眼里也长满了褶皱的血丝。 他患上了抽动症,全名叫“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虽不严重,却很难治愈。这次去复查,孩子没有明显好转,依然不由自主地挑眉毛、眨眼、乱蹬腿。医生说只能从心理着手,开点药便让回了。 

 作为家长,我们在过去的教育中,总告诉他不要乱动,要乖乖的坐好写字、看书……现在他这样的抽动,岂不是潜意识里的反抗? 

 大概三年前,我的爱孙还是3岁的年龄,懵懂无知,被我,还有他的父母推向了“求知若渴”,开始备考上海四大民办小学的招生考试。是的,提前三年。只因在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是青蛙。为了备战“幼升小”,往往从3岁开始,就被家长打鸡血,以便赢得这场“牛蛙战争”。这四大民办小学,就像上海滩时期的四大家族,处于金字塔顶端,是所有家庭挤破头的地方。 孩子的妈妈,我女儿,公务员干了十多年。希望外孙按照著名民办小学——著名民办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和海外常青藤的“牛蛙”式路线成长,也是她在孩子刚3岁时,便开始了“牛蛙模式”的计划,率先狠下心来让孩子放下口里的咿咿呀呀,而步入各种培训机构开始念起ABC。 

 孩子爸,我女婿,中学起就在国外生活读书,算个海归。关于孩子的教育,他没有我女儿那么激进,却也不怎么太管细节。起初他对“牛蛙模式”的教育心里存疑,但也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法和说服妻子的理由,所以也不置可否默许了这种“操作”。(文章真心有点长,不过老爷子的文笔不错,也确实是真情流露,后悔了)。

1、首先我想说的是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是做家长的共同心愿,但你为孩子选择的路能使孩子幸福吗?拔苗助长,反而容易弄巧成拙。我们作为家长,孩子首先是个人,不是物,更不应该将我们的想法强加于他们的身上。我们竟然将爱变成了害。

在小的时候,他们无力反抗父母,就这样,压抑着长大了。当他们长大以后,发现一直生活在父母为他们编织的“优秀”的鸟笼里,发现这种“优秀”,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人生,他们长有一个成人的躯体,却依然只有一颗幼小的、脆弱的心灵。

是的,什么是爱?怎样去爱?很多为人父母者还来不及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就迫不及待地去爱了。

爱,是一切成长的基础。爱,是一切教育的先决条件。在爱前面,一切教育都要让道。爱如果不够、不正确,一切教育都免谈。

亲子关系中的爱,与成人的爱情一样,是需要双方互动、“两情相悦”的结果。否则,忽视对方意愿和感受的爱,其实只是一种控制,而不是真正的爱。没有尊重就谈不上爱。当家长在内心认真地审视这个问题时,才有了作为一个家长的谦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做错了。

2、家长的攀比心理,文章的牛蛙外公自己家里的孩子没有考上名校,而邻居考上了。

原文:

最令孩子他妈崩溃的是,邻居家的孩子几乎和我们一起开始“牛蛙战争”的,他们家的孩子顺利进入了“四大家族”其中之一。我女儿当即提出找关系让孩子晚一年上学,等明年再考一次。 

中国式攀比往往不来自阶级,而来自街坊邻居。我们家一直都要比他们家优越,这次反倒让他们压了一头,受到了嘲讽与看不起,这个气让我们难以下咽。(评论:一语道破,其实我们小时候也经历过这些,做父母的好像很喜欢拿孩子互相攀比,小时候比成绩,比学校,比孩子上了几个培训班学习班;长大了比工作、比工资......直到现在,还在比谁谁谁多有本事儿,在哪儿在哪儿赚了多少多少钱。久而久之,父母们的攀比,就成了我们辛苦奔波的理由。但是如今成为父母的我们,如果还在拿同样的方式教育着我们自己的孩子,这就不应该了。)

  3、家长为了让孩子变“优秀”,进行形形色色拔苗助长的掠夺式教育。从胎教音乐、居住环境、交流、锻炼到饮食起居,无不为胎儿生长提供各种“最佳”条件。胎教对胎儿的发育、成长的确有积极作用,但有些家庭过分强调胎教的作用,尤其是过于强调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绝对”作用,这是值得警惕的。文中的孩子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我真的想替孩子大声的呼喊一句:妈妈,我是一个孩子。

让孩子过早涉足各种“有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却忽视孩子的基本认知规律和年龄、生理特征。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早和多”就是对孩子的优质教育。其实,孩子在形、色、远、近、语言、数字等方面都有“最佳发展区”,不是越早越好,也不是越多越优。同样,不是好的、有用的东西都必须学,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兴趣都不一样。

过早、过多的精准化教育,不能给孩子带来多大帮助。因为这往往会在技的层面上让孩子得到提高,而付出的代价却是孩子失去好奇心、探寻的精神和灵性,使其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其实,这是对孩子智力、注意力、兴趣以及学习态度的过度掠夺性开发,这种开发是不利于孩子健康、长久发展的。

当前家庭教育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要么过分超前、精准;要么毫无教育意识,只注重孩子生理的成长,结果让孩子缺失了最佳启蒙教育。前者是掠夺,后者是荒废,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

4、在大街上,相信大家都看到过一句满天飞的广告语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同时也似乎已经成为了家长们的口头禅;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便开始往孩子稚嫩的生命里填灌各种知识,什么兴趣班、培优班悉数报上,大有“头可断,孩子不能不趁早教育”的架势。

其实这是非常可怕的。每当我看到这句广告语时,我都会在心里问道:“谁定的起跑线不一样,结局就不一样啊?其实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

可是很多家长被一些概念性的错误价值观洗脑后,还固执地相信,抢跑是在为孩子争分夺秒。甚至好多父母觉得不让孩子多去些补课班和才艺班,孩子就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

殊不知,教育仅仅是孩子人生成长所需的“工具”,家长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可能孩子终身都用不上。我们自以为是为孩子准备的“锦囊妙计”在孩子看来可能只不过是沉重的包袱和前行的障碍。

人生不能预设,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教育要帮助人获得能力而非技术;要帮助人从容淡定地面对未来和生活而非紧张、恐慌;要帮助人面对事物充满好奇与兴趣,而非简单按规则行事、按部就班地生活;要帮助人用知识、能力、技术服务他人,而不是让人成为知识、能力、技术的容器。

5、最后我想其实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儿,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该玩儿的年龄一定是玩儿,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真的要不得。但实际生活里,是我们把自己的希望过度加注在了孩子的身上。用成人世界的期待与生存法则,去催促孩子成长。这种攀比导致我们忘记了,尊重孩子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与唯一性。

孩子的发展最适合的地方其实是温馨的家庭,最好的刺激其实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带着孩子去上这个补习班,上哪个补习班。因为在一个温馨、有爱的,并且有着正确的三观的家庭环境里面儿。

孩子眼睛里看到的是他将来要生活的环境,耳朵里听到的是他将来要讲的语言。当他有健全的心智、健康快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时,任何挑战他都能面对。

教育的初衷,不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成就感,而应该是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在该引导的时候引导好了就行了,快乐这个东西真的是无价的。其实有时候我在想,如其给孩子创造一个多么多么好的未来,还不如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方式,《道德经》里面有句话叫:“无为而治”,我说的无为,不是指作为父母不是什么都不为孩了去做。而是一个好的引导和榜样,让孩子顺其自然、快乐的成长才是教育孩子的真谛。


xpg414
3楼-- · 2018-03-09 10:45

以我在母婴、儿童行业工作多年的经验来看,“牛蛙战争”会越演越烈。

如果不是在这个行业里,你根本无法想象现在的家长有多焦虑,你也根本不能理解“牛蛙”背后的种种较量。

我的同事,一直秉着宽松教育的理念,但在孩子上初中时,她奔溃了。

“我的孩子长相又不出众,性格也普通,学习成绩一般,也没有特长。”

对,我见过她的孩子,确实是普普通通的中学生。

最可怕的是,孩子玩得好的小伙伴中,个个都有一两项是特别出众的。

她的孩子,成了圈子里垫底的那一个。

如果你是家长,你有什么感受?

我的同事是强烈的不甘心,她不明白自己的基因(父母双学霸)为什么没有遗传给孩子。

她觉得现在的教育不公平,已经着手进行孩子出国读书的事宜。

像不像文中的老教授?

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他们依然会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不会从一开始就选择出国。

因为他们骨子里认同的是:“我的孩子比其他孩子优秀”,其实背后的逻辑也就是:“我成功,所以我的孩子也要成功。

家长骨子里的优越感和恐惧感,才是“牛蛙战争”的源头。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怀孕时孩子早产,很长一段时间发育迟缓。

也因为这个,她对孩子的要求特别低:健康第一。

小时候,她也给孩子报兴趣班,只不过全部都是体育锻炼类的。

她听说游泳对身体好,每个星期风雨无阻送孩子去一个专门的学校学习。

孩子健健康康长大了。

到了三年级,她开始给孩子报培训班。

她的出发点也很简单:笨鸟先飞。孩子能学多少学多少,不强求。

后来她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初中,而且体育方面非常出色,尤其是游泳方面。

我见过她家孩子很多次,很有生命力的小孩,而且对未来充满期望。

她和她的孩子,一直都觉得:努力就能有更好的结果。所以就是越努力,越幸运

“牛蛙战争”,说白了是牛爸牛妈战争。

牛爸牛妈觉得我聪明、我有钱,所以我的孩子必须也很棒。

包括文中的老教授,理所当然觉得自己的孙子应该更出色。

当父母觉得孩子必须很棒时,其实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让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让孩子变成最好。

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和激活孩子内心的火种,而不是灌输知识。

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养出真正的“牛蛙”;

如果还是坚持灌输知识、提前学习,那么像教授一样的苦恼,估计会很多。

教授他们家,能选择出国避开,普通家长能吗?

我在培训机构,见过太多以为有钱就能养出“牛蛙”的家长。

即便我们有优秀的教育方法,更好的学习氛围,也确实能够培养出一些“牛蛙”。但如果家长的理念就是错误的,那么孩子是很容易打回原形的。


米粒妈咪 · 问题RSS订阅 · 网站标签 · 最新问题 · 帮助中心 · 合作伙伴
Copy 2018 https://m.milimami.com/ All Rright Reserved. 粤ICP备20017905号-5 / 粤ICP备20017905号-5/ Wxb 举报电话:400-693-8808 / Zggs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