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进清华读书 - 老码农的祖传秘方

144
作者 莫如云易散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9-05-05 17:19 字数 13653 阅读 964评论 0
行书书法入门

来源:公众号  老码农的杂货铺(ID: coderlmn)



1

缘起

有个小伙子问我:“请问老码农,如何才能进清华读书?”

我不假思索地说:“你在五道口买本书,从清华东门进去,找块空地坐下看书,不就行了?”

小伙子很生气地瞪了我一眼,就走了。



我琢磨半天终于想明白了,他的问题其实是:如何才能考上清华(本科)?


这个问题太大了,数以百万计的家长都在关注它,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科学研究的一项空白。要是能论证清楚这个问题,说不定就能发论文、当教授、得诺贝尔奖、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真是有点小激动呢!


2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正当我陷入美好憧憬的时候,老婆的一个电话彻底击碎了我的梦想:家里没米了。


扛着10KG的东北大米走在凛冽的寒风中,我突然清醒了:我自己当年就是考上的清华本科啊!我爹他当年也是考上的清华本科啊!还有我身边这么多同学也都是清华本科啊!拿这些信息总结一下,回答这个问题应该绰绰有余吧。


我边走边琢磨这个问题,差点迎面和一个保安撞上。他警惕地打量着我,问:”决策树模型的过拟合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


我赶紧答道:”可以用剪枝算法。我真的不是小偷,刚才正在思考如何考上清华的问题,走神了。”


保安不屑地说:“果然是个苦逼程序员。你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地球人都知道,要从小努力学习,才能考上清华。”


听了保安的话,我脑海里顿时冒出一句句口号:“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 



可是,我觉得这些口号只强调努力,其实就是蛮干,考上了清华的大部分人都不会认同它们的。


蛮干里最典型的题海战术,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来熟练掌握题型。但它只能解决80%的常见题,而其它的难题,需要的是深入理解概念并且融会贯通。


在工作中也能看到,强调重复训练的熟练技能对应的基本是相对简单的手工活、力气活。真正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是需要创造力的,它要解决的往往是难以预知的问题,无法通过预先练习来准备。


退一万步说,如果养成了靠刷题来学习的错误习惯,即使考上了清华,面对各种烧脑的课程和挂科不眨眼的名捕,恐怕也很难撑到毕业。


想到这,我反驳说:“既然都知道这个诀窍,那他们咋没有都考上清华呢?”


保安听了很生气地说:“你,你这是强词夺理!都知道你们程序员喜欢玩逻辑,我才没功夫跟你浪费时间呢!“


保安拂袖而去。我站在寒风中苦苦思索,努力这个因素,对于考上清华到底有多大的重要性呢?


3

努力靠不住,那靠什么


记得我在高中的时候,班里有个同学特别努力,努力到了我望尘莫及的程度。他戴着将近800度的眼镜,永远在复习和做题,就连课间休息的时间都很少离开座位,每天晚上都学习到深夜,一大早又爬起来学习。可是他在班里从来没考进过前十五名,最后高考的成绩也不怎么样。而班里前几名的同学都是挺能玩的,没人往死里学。


再想到我的大学同学,他们也都是多才多艺,有入选市体校排球队的,有入选系足球队的,有校文艺社团的领导,有校学生会的领导,还有自己训练达到参加校运会水平的纯业余选手 ……大学的课程负担那么重,竞争那么激烈,但我都想不出一个往死里学的例子。可见,努力这个因素在考试的模型里不应该占太大的权重。


我扛着大米走过一个球场,里面有很多人在踢球,有个小伙子技术特别出众,盘带、传球、射门的动作都很漂亮,在人群中很显眼。我看了一会儿突然想到,其实学习和足球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我如果从小就没日没夜地努力踢球,长大了就能成为梅西这样的球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要成为梅西,最关键的是要有他的天赋。


天赋,嗯,这才是第一位的。没有天赋,再努力也是白扯。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那么问题就来了,天赋是个啥东西?怎么能看出一个人到底有没有某种天赋呢?这也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又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幸好,在我长期的思考和研究中,我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认为,判断是否有天赋主要看三个因素:兴趣、效率和持续性。


1. 兴趣: 在某个领域有天赋的人,一旦进入了这个领域,会对它有浓厚的兴趣,乐在其中。而因为被家长安排、被老师施压、为了传说中的 “高考考上名牌大学,将来就能出人头地” 而努力学习,这就不叫兴趣。


孩子越小的时候,感兴趣的事情越宽泛,没法和成年人所谓的发展方向对应,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兴趣才会变得越来越具体,所以家长不能急于求成。


比如某个小学生喜欢用乐高积木建造摩天大楼,这并不代表他就想成为建筑师;但如果一位高中生用乐高积木设计了一个自动控制机器人帮家长洗碗,也许能说明他在计算机方面是有兴趣的。


2. 效率:在某个领域有天赋的人,在同等时间内能够达到的水平会远远超过一般人。比如我大学时的一位学霸,毕业时据说全部课程的平均分是97分,可是他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却比我们这些八十多分的学渣少得多,我们很少在课堂和自习教室看到他。花别人两倍的时间多考出几分,这就不是效率的体现。


我遇到过的一些学霸们说话是这个味:”复变函数我大一就自学过了,现在在看泛函分析,这个还有点意思“,”编译原理的作业题太简单了,我昨天自己写了个简单编译器玩“,“高考还有三个月呢,我先考了 GRE 再说”……


现在不少小学生每天放学了还要上课外班,晚上学习到10点、11点,甚至周末、假期也要学习,费这么大劲就为考全班前几名,这样的名次有什么意义呢?


3. 持续性:在某个领域有天赋的人,对于这个领域的兴趣和效率是持续的,不会因为某些里程碑事件的发生而变化。


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师弟,当年高考上海市前十名考上清华,在高考结束之后的暑假,其他同学撕了书到处玩耍的时候,他却还是照常每天上午上自习下午踢球,一直到保持现在,还对学习有很高的兴趣和效率。


而很多所谓的学霸,在考完大学之后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努力,甚至把大学时间都花在混网吧、做小生意上,这就不是有学习天赋的表现。


那么,有了天赋就不需要努力吗?我觉得不是不需要,而是不需要强调。对于有天赋的人来说,学习就是玩,其中的乐趣是别的地方无法比拟的。就像梅西踢足球,不让他上场他会着急。在这种情况下,你还需要给他打鸡血、灌鸡汤,强调努力吗?


对于我的某些同学来说,花一个月熬夜做个老师根本没要求过的编译器,远比别的事情有意思得多。他在学习上花时间,你想拦都拦不住。唯一需要担心的,倒是他在学习上过于投入而影响身体健康的问题。对于真正的学霸,需要一直提醒他们的,是多去户外运动。


有人又要问了,难道有了天赋就可以忽略其他一切?当然也不是。古今中外也有不少明明很有天赋的人荒废了自己,在庸庸碌碌中度过。所以说,适当的培养和提醒还是需要的,尤其是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们的智力还在发育中,自控能力还不够,对自己的认识也不像成年人那么清晰。和做题相比,性格的培养就更为重要。


我的想法是,与其强调要努力,不如说要提醒他们不要荒废。这里的区别在于给他们的压力大小不一样,真正有天赋的人需要的是提醒而不是施压,这里的提醒不仅是在时间上的提醒,还有初始阶段在方法上的引导,也就是俗话说的,扶上马送一程。


我觉得,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不是采用暴力的题海战术。记得我高三上学期的模考,理科都考得很不理想,甚至数学物理都没及格,总分落到班里二十多名。


我爹当时很淡定,看了看我的卷子,就告诉我说不要去做那么多题,概念没有理解透做再多题也没用。他让我做好三件事:把教材上的所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搞清楚、把所有公式的推导过程搞清楚、再把所有例题做一遍。


我照着他的思路按正常作息(晚上九点半睡觉,中午和下午各打一小时篮球)花了三个月时间,然后模考数学就考了满分,物理化学也都是九十多。当时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等到了大学,才看到真正的学霸们。他们的学习就更是举重若轻,潇洒自如,令我望尘莫及。

其实小学和中学十二年的教学内容没有多少东西,如果只是为了考个名校的话,高中有一年时间都足够用了。我以前不理解为何很多人不这么做,而是不辞劳苦地大量刷题,后来发现这对学习天赋和学习方法的要求其实是更高的。


我正在沉思中,猛然一看天都快黑了,想起老婆还在家里等着我的大米,于是加快了脚步向家里走去。这时,在我的脑海里已经基本形成了对“如何进清华读书”这个重大课题的基本理论体系,那就是天赋、方法、和(不荒废自己的)态度。我认为,这个体系还算是比较严谨的。


正暗自得意时,我居然又碰到了那个保安。他看见我一愣,随即问道:“你怎么还在外面?问题想明白了不?”


我很自豪地点点头,把我的观点告诉了他。他听完了不服气地说:“那照你这么说,大部分人就不应该想上清华了?”


我一下子愣住了。也对啊!这么说似乎政治上有问题,尤其对那些在学习方面天赋一般的同学是不公平的!他们从小学开始就不得不放弃了每天玩耍的时间,学习比大学生还努力,有的才十来岁就近视了,家长为了他们的学习也付出了大量的金钱精力,这是多么大的牺牲啊!凭什么他们就不应该想上清华呢?


这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对。学习上没天赋,并不代表什么天赋都没有啊?也许他是中国的麦克阿瑟,中国的毕加索,中国的福尔摩斯,中国的迈克尔杰克逊……呢?如果非让他从小立志上清华,就算苦读十年真考上了,也不过是多了一个我这样的老码农而已,最多勉强养活自己,根本不能为国争光,这不是白瞎材料了吗?


要想把某个事情做好,首先要能把事情做对,要会用脑子而不是只用生命去做事。如果不善于学习的话,甚至不一定非要拼死拼活地上大学。如果孩子能做个顶级的汽车修理工、米其林大厨、足球运动员,不是也很好吗?



所以说,培养孩子最重要的还是发现他的天赋所在,然后因势利导地培养。在发现他的天赋之前,不要过分强调学习这一项内容,占用了他全部的时间,从而实际上剥夺了他参与自己人生规划的权利。


保安听完默默无语,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哥,我觉得你说得对,本来我也是有理想的......” 话没说完,他就转身走了。


我看着他的背影,叹了口气。其实我当年高考报志愿也很盲目,选择理工科并没有找对自己的位置,更多是出于子承父业的思维惯性。结果呢,那种看着其他学霸遥不可及的感觉伴随了我的整个大学生涯。


有时候自己会想,假如自己当初没有报考清华,而是选择了其他大学(北大),现在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可惜人生不能重来,这个假设根本没有意义。

我带着这种苦闷的心情回到家,看到儿子参加足球训练回来,正在开心地打着游戏,内心顿时感到一丝欣慰:我的经历和经验教训还是有用的,起码能让我做一个开明家长,让儿子的未来有更多可能。不管他将来选择哪个发展方向,达到什么水平,我都会尊重他的选择。在他需要我的时候,我会给他力所能及的指导,帮助创造必要的条件;在他自己觉得有把握的时候,我会支持他自己的尝试;在他受到其他干扰的时候,我会尽力帮他遮风挡雨。


至于他将来是否会进清华读书?我才不在乎呢。


来源:公众号  老码农的杂货铺(ID: coderlmn)

家庭教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